切换到宽版

[人物] 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去世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到朋友圈

小编教你如何扫二维码>>
阅读:4166 |   回复:1
 

发帖
1809
精华
0
绿叶
1075
小红花
883
[复制链接]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6
昨晨7时7分,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



  自1955年回国后,师昌绪便在位于沈阳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历任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常务副所长、所长等职,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调任北京工作,他把人生中最富有行动力、最灿烂的30年,献给了金属所。

  师昌绪生前一直是金属所的名誉所长,官方网站中的“院士专家”一栏内,师先生被列在第一位。

  得悉师昌绪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张健,对他进行了专访。

  回忆:年届九旬仍发奋工作

  昨天上午,与师昌绪同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同为校友的西工大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告诉记者,“师老荣膺国家科技最高奖既是名至实归,也是众望所归。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深具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始终从世界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国内实际出发,科学决策,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同时不放过关键的细节和问题,特别注重解决重大现实难题,所以他总能既起引领作用,又起指导作用。他是西北工业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荣!”

  傅恒志回忆,师老虽年届九旬,还在发奋工作,每周4天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接待来访、看资料、写文章、作报告,依然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据他的“效率手册”记载:2010年在京接待来访一二百人次,在京开会四五十次,出差十余次,北到哈尔滨,南至广州,还作了3次特邀报告。这就是自称“一个闲不住的老人”九旬科学家的生活。

  成就:被誉材料学大师、金属学大师

  据此前中新社报道,师昌绪的婚姻当时由时任总理的周恩来做媒。

  从美国回国后,师昌绪便开始了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工作,他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在高温合金、合金钢、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出了多项国家急需的战略材料及部件。他所研究的材料,被大量用在战斗机、战机、三峡大坝、宝钢、核电站等各类工程建设上。

  师昌绪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师昌绪造就和培育了大批材料与工程科学的杰出人才。在材料学领域,师昌绪被誉为材料学大师、中国高温合金之父。

  悼念:沈阳金属所网站主页改为黑白

  昨天上午,记者联系了师昌绪曾经的工作单位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该单位人事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师昌绪在此工作近30年,其间也带了很多研究生。昨晨得知师先生去世的消息,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的主页修改成黑色,挂上了关于师昌绪先生的生前照片和讣闻消息。

  昨天上午,记者联系了师昌绪院士的秘书郝(音)先生,他告诉记者,师院士是一位很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在其一年多住院的日子里,很多学生都到医院看望师院士。

  他同时还表示,在师院士住院的日子里,他还整天关心自己的研究领域最新的情况。师院士的追悼会目前暂定在11月16日。

  因争取回国频发公开信

  1954年,在美国波士顿的玛布瑞街457号,住着三个中国留学生:张兴钤、林正仙,还有就是师昌绪。

  隔着一条查尔斯河,就是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美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这是师昌绪到美国的第八个年头了。

  师昌绪曾经想“曲线回国”,但是随着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胜利,美国加紧了对中国留学生的控制,连出境都不允许了。师昌绪只好先在美国找份工作。

  发出几封求职信后,麻省理工学院向他发出了面试通知。对他面试的是在金属学研究方面可以说是美国“第一把手”的科恩教授。面试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结果,师昌绪被录用。

  师昌绪的工作属于美国空军的课题“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在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高强度钢,解决了飞机起落架经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值不够而发生严重事故的问题。

  1952年夏天,师昌绪、陈能宽、李恒德、张兴钤等十几名中国留学生一起商量回国之事。他们决定写一封联名信给周恩来总理。

  后来,他们又决定写一封致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公开信,要求他撤消禁令。很快,200封公开信投到了议员、报社和民众团体手里,产生了很大反响。

  1955年7月,一条名为克里夫兰号的美国客轮从旧金山码头起航。师昌绪终于踏上了归国之路。

  只问耕耘 精力最充沛的30年献给沈阳

  自1955年回国后,师昌绪便在位于沈阳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历任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常务副所长、所长等职,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调任北京工作,他把人生中最富有行动力、最灿烂的30年,献给了金属所。

  师昌绪生前一直是金属所的名誉所长,官方网站中的“院士专家”一栏内,师先生被列在第一位。

  得悉师昌绪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张健,对他进行了专访。

  师昌绪是中国高温合金研究创始人之一,先生的高温合金研究之路,是从金属所起步的。在他的自叙中曾说过,在沈阳的日子,是他“精力最充沛的30年”。

  “师老刚到金属所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他被指定为金属所在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负责钢铁冶炼、轧钢等课题的研究。从1957年开始,师老率先在国内开展高温合金材料及工艺研究,研制出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合金及其部件并推广使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研究就是研制铸造镍基高温合金空心涡轮叶片。”张健说。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动力源,高温涡轮叶片是其关键部件。上世纪60年代,世界上几乎所有涡轮叶片均为锻造后经机械加工而成的实心叶片,只有美国研制出铸造空心叶片,材料、工艺严格保密。接到精密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任务后,师昌绪组织带领上百名科技人员埋头苦战,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便研制出我国第一片9孔铸造空心涡轮叶片。1985年,这项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金属所已建设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国内一流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机构。

  独具慧眼 引领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师昌绪不仅是卓有成就的材料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在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他被公认为德高望重的学术领袖,并以高瞻远瞩的视角、渊博的学识和高度的责任心,准确把握和引领材料科技领域的发展。

  “师老一直关注材料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虽然他从事高温合金研究,但始终关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新发展、新动态,比如说在推动我国碳纤维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的研发和应用中,师老都起了很大作用。”张健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师昌绪在金属所任所长期间,根据国际材料发展趋势,提出研究快速凝固理论,建立非晶、微晶的研究方向;上世纪80年代末,他发现纳米科学技术正成为材料科学的生长点,2000年还曾上书国务院,从而在科技部建立了“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和协调委员会”,他任顾问;碳纤维是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国外对军用碳纤维既不出口、也不转让技术。师昌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亲自上书党中央,于2001年10月,中央批转科技部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列为863专项。10余年来他一直跟踪我国碳纤维的研发、生产与应用;为发展腐蚀科学,1982年,师昌绪在沈阳筹建了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并兼任所长。该所自主研发的重腐蚀防护涂层与阴极保护联合防护技术属国际首创,作为关键技术之一,已应用于杭州湾和舟山金塘等跨海大桥的水下钢桩,设计寿命100年……

  难忘热土 每年都要回来看一看

  师先生对金属所感情很深,金属所也从未忘记过这位当年曾带领大家奋战在科技前线的老英雄。

  金属所有座工艺研究楼,在2013年建所60周年时被命名为“师昌绪”楼。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调北京后,师先生仍非常关心金属所,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回来,看看所里的老同事和老朋友。”张健说。“2009年到2011年,所里正在建设高温合金实验室,当时师老已经90余岁了,他还是很关心基地,每年回沈阳都要看一看实验室的建设情况。2011年的时候,他93岁,还给所里的研究生做了2个多小时的报告。”

  师先生在金属所的老同事李依依院士回忆,每次回金属所,师先生从住的地方到办公室只有几百米的路,可他总是能走半小时。“因为谁碰上他都要上来打个招呼,跟他聊上几句。他当所长的时候是这样,不当所长的时候还是这样。”

  在自叙中,先生自认为是个“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只要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有利,便努力为之。“爱国是一种永不衰减的动力,这一点我的体会最深。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师昌绪生平及获得奖项

  师昌绪,1918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省徐水县,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1941年,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8年,赴美留学。1950年进入圣母(Notre Dame)大学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1957年,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1982年创办并兼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师昌绪是我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在高温合金、合金钢、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就我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新材料研究等重点科技领域发展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多项重要建议。

  2010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 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

  2001 年度TMS会员奖

  1998 实用材料创新奖

  1988 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82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78 全国科学大会奖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发讣告悼念师昌绪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网站10日发讣告,沉痛悼念师昌绪先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于2014年11月11日上午9时起在北区学术报告厅设立吊唁厅,供社会各界人士和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职工前来吊唁。
[b]凯排啊,窝咬验牌-----by Pierre Cashon [/b]

发帖
881
精华
1 篇
绿叶
1483
小红花
667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11-18
一路走好!先驱

内容来自Android手机客户端

Painting my life,making it colourful.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请尽量让自己的回复内容能够对别人有所帮助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