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人物] 奋进者的路——记中科院金属所所长李依依院士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到朋友圈

小编教你如何扫二维码>>
阅读:5276 |   回复:1
 

发帖
1809
精华
0
绿叶
1081
小红花
883
[复制链接]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4-08-14
编者按:李依依1953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中科院院士,冶金与金属材料专家,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1996年获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曾当选为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代表,2000年被评为中科院系统“十大女杰”之首。
也许人们不会忘记,1959年召开全国第一届劳模群英会时,本溪钢铁公司第一钢铁厂一号青年高炉因为创造全国高炉利用系数冠军而获先进集体称号,又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高炉。《人民日报》、《本溪日报》、《苏联妇女杂志》都相继报导了女工长李依依的事迹。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到了1993年,人们又在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见到了李依依的名字。从工长到院士似乎很难把两个李依依联系在一起,然而,倘若你能目睹当年的炉前勇士们见到今天的李依依时那种豪迈的亲情,两个李依依便会在你的眼前重合了。不过,从工长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毕竟是一段不寻常的人生之路。


之一:奔流的铁水,映照出她闪光的青春——她曾是我国高炉史上第一代女工长


世界上的事物有时就是这样不可思议。李依依一个女同志,却终生都在和竖硬的金属打交道。她的祖籍在苏州,1933年生于北京。1953年,20岁的李依依从北京师大附中毕业,面临报考大学志愿的选择。那时的新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恢复发展时期。正值青春年华的李依依受到强烈的感染,她很浪漫的认为男同志能做到的事情,女同志也照样能做到,向往着能象男同志一样从事艰苦的工作,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一份贡献。于是她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

四年的大学学习就要结束了,李依依来到本溪钢铁公司一铁厂一号高炉实习。在通红的炉火旁,与工人师傅同劳动共学习的几个月里,她同工人师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实习结束对,工人师停紧紧拉着她的手,深情地说:“依依,毕业后到我们这里来吧,这里太需要你这样有知识的青年啦!”回到学校后,李依依始终忘不了一号高炉那瀑布般金色的铁水,那耀眼飞溅的铁花,还有那些待她如亲人的真诚而质朴的工人师傅们。

李依依大学毕业后,带着青春的梦想,与男朋友柯伟一同分配到东北,柯停留在沈阳金属所,她独自一人来到了本溪钢铁公司一铁厂,开始从事连男子汉们都认为是最赃最累,然而也是最壮丽的高炉冶炼工作。也许,这正是五十年代知识青年视为光荣与自豪的共同选择: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她到厂的第二天就开始了劳动锻炼,仅几个月的时间,李依依几乎干遍了炉上最脏最累的活。扒炉口时,她冒着飞扬的族尘和扑面而来的热浪,尽全力挥动着手中沉重的铁好;清料检修时,她挥锹不次于男工们:攀炉观测时,灼热的高温烤得人难以忍受,她却如在常温工作一般,认真观察炉温。

李依依这位带有知识和青春气息和充满活力的姑娘为炉前苦累单调的工作生活增添了活跃跳动的色彩。她利用上班前的十几分钟为工人们讲授文化知识和炼铁技术理论,深受工人师儒的欢迎。她干起话来不嫌赃,不怕累。在生活上不择食,不挑穿,工作时,她把两根辫子塞进帽子。为了这座高炉,为了这闪光的事业,李依依牺牲了一个女孩爱美的天性,每天都是一身工作服,头戴工作帽,不管上班还是下班都穿着一双劳动皮鞋走在厂内外泥泞的小路上特别是在炉前上岗时,几乎无人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年轻的女同志当时炉前的生活是艰苦的,工作环境非常简陋,连个更衣室都没有,更不用说休息室了。吃饭在值班室,换衣就在炉前。都是男的还好说,可李依依是炉上唯一的女工长,为了避免众目睽睽下换衣服的尴尬,她只好躲到仪表盘后去换衣服。提起往事,今天李依依诙谐地说:“我可不用描黑眼影了,因为那时沾上的黑铁沫到现在还没有洗掉哪”。

经过几个月锻炼,1958年9月的一天,领导正式宣布,任命李依依为青年炉工长。在我国的高炉史上,她成为第一代高炉女工长。第一天上任,她面对那高大的吐着火焰的铁炉真有点打怵。平时上岗都是跟着干,今天要自己独自指挥眼前这群壮小伙子炼铁……。不服输的要强性格使她扯了扯安全帽镇定地指挥起来。可是李依依毕竟是刚出校门不久的青年学生,缺乏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在她担任工长的头几天,由于对炉子的冷判断不准,连着出了两炉号外铁,这时领导没有责备她,而是鼓励她要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并帮助她分析查找原因。老师傅把她当作自己的孩子,炉上的伙伴视她为姐妹,大家都真诚地关心和爱护这位从北京来的姑娘。天冷的时候,怕她冻着。活重的时候怕她累着。

李依依在领导的信任与鼓励,大家的理解与关怀下。决心要当好这个工长。她遇到问题虚心向工人师傅请教,在工作中注重把学过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她终于以勇敢真诚和吃苦好学的精神赢得了胜利。一炉又一炉波光耀眼的铁水在她与伙伴的面前流过,汗水被铁水映的火红晶莹地挂在李依依的脸上,她欣慰地笑了。

当时为了多炼铁,几天几夜不离炉,几天几夜不睡觉对于一号青年高炉来说是常有的事。累了大家就在被铁水映红的炉前值班室靠着休息一会,有时候为了让大家尽快消除疲劳,李依依就为工人们读报、朗诵诗歌和唱歌。她自己实在坚持不住就趴在桌上打个盹。稍休息一会便又跑前跑后忙碌起来。

在那段日子里,一号青年高炉炼铁利用系数连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被团中央命名为青年红旗炉。与此同时《人民日报》、《苏联妇女杂志》都相继报道了女工长李依依的事迹。

如今,已是院士的李依依,提起那段艰苦的岁月,依旧无怨无悔,充满留恋自豪之情,她至今认为那一段经历对她今天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事隔30多年,她仍能随口背诵出当年离开一号青年高炉时,朝夕相处的伙伴们在送给她的纪念册上写的一首诗:

人红炉红融一体,曾为红炉共努力。

今赴新任他乡去,青年高炉犹有您。

可见李依依对那段生活是多么地怀念,多么地珍惜。


之二:杰出的女所长,创建卓越的业绩——女性的风采,男性的意志


1960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李依依带着充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离开了火红的高炉。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这个知识与智慧的海洋里,李依依以她非凡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又一次脱颖而出。

我们翻开李依依的档案,各种头街、荣誉令人目不暇接:课题组组长、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所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l982年当选为辽宁省劳动模范。

1983年经美国著名教授推荐并理事会选举受聘为国际深冷材料学会理事,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低温高压抗氢材料研究的科学家。同年担任中国核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1986年担任中国金属学会副会长。

1988年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0年担任中科院金属所研究所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协四大代表、四届全委会委员、五届全委会常委。辽宁省及沈阳市科协副主席、国际TMS学会会员。

1992年被选为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优秀女领导干部、中国共产党十大代表。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辽宁省、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6年被选为辽宁省十大杰出女杰。

1996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荣获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奖,她是唯一一位获奖的女同志。

30余年,在历史的长洞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然而,在李依依的奋斗史却洋溢着辉煌。

她在应用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工程材料研究等领域,都颇有建树,许多新颖学术观点以及重要的创新在国内外产生了深刻影响。是她率先提出高气相热充氢技术路线,创建了崭新的国内低温及高压抗氢材料研究体系;她在金属中氢的扩散与渗透行为、在微量重力条件下合金相变行为、在系列新钢种的攻关等项研究中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科学成就,为我国低温抗氢材料研究跻身世界行列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依依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最大限度地释放着能量,她在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组织进行了三次国家重点项目的攻关,研制出三个新钢种,迈上三个新台阶。“六五”期间,她研制了“高强度抗氢钢”;“七五”期间、她攻克了国防急需的“高强度抗氢脆钢”;“八五”期间。她又承担了沉淀强化抗氢合金攻关的项目。

在攻克“高强度抗氢钢”的日子里,她已担任了副所长,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可她心系国防急需,夜以继日地工作,硬是攻下了这个难关。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李依依是领导,更是一位尽职尽责的科学家,她参加过高温合金、低温钢、抗氢钢等新型材料的研究工作,多次承担了国家重要科技攻关任务。几十年来,以她的才智、拼搏换来硕果累累……共研制成功9种新钢种,共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举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防科委及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l1项,获国家专利2项。l983年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及报告90余篇,其中英文论文40篇。培养博士、项士研究生20余名。先后l4次出席美、欧、日本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八次担任分会主席并作邀请报告,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低温、高压氢材料研究的专家。美国的一份世界有名望的《科学》杂志,1995年11月刊登“中国之科学”专集,其中特别提到在沈阳有一个“由一名中国杰出的女科学家领导的金属研究所”。

在中科院金属所,我们向人问起女所长,有人这样说她:女性的风采很足……有粗又有细;男性的意志也很足……有谋又有断。

1990年,57岁的李依依担任了中科院金属所所长,成为中科院少数的几位女所长之一。她深感肩上担子的份量,然而知能谋,力能任的李依依心中早已描绘出一幅宏伟蓝图……把金属所发展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试验基地。在她的精心组织和全所职工的齐心努力下,这幅画卷己经染上绚丽的色彩。

目前,三个重大项目已历历在目:第一,获得中科院重大项目的“低偏析合金工程”;第二,贷款6000万元兴建高新科技企业群;第二争取“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三项工程的提出和组织实施,凝结了李依依的多少心血与操劳,这三项工程的提出和组织实施,尤如猛虎插上双翼,必将使金属所的发展得到极大的推进。

李依依是女所长,然而,她周身却透着一股锲而不舍的刚毅,同志们说她有魄力,有一股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身为所长的李依依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敏锐,加之自身的远见卓识,始终涉足于国际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跟踪着国外金属材料研究的最新态势。


之三:丰富的个性色彩,展示了她人格的魅力——对同志、对祖国的侬侬深情


她是女所长,是女科学家,是女导师,但她仍是位秀外惠中的女性。

李依依在接受日本女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北京师大附中念书时,正是我国大力宣传女飞行员、女拖拉机手、女火车司机的时候。我的想法很浪漫,认为男的能做到的女的一样也能做到。我向往当女飞行员、女工程师,正是这份执著的“浪漫”追求,造就了今天的李依依如同金属并不都是黑色的一样,李依依的世界也充满了各种色彩。她是一幅集科学家的头脑、领导者的才干、女人柔情为一体的立体画,其中贯穿始终,被浓墨重彩烘托的主题,便是她那对祖国、对科学、对亲人、对同志的依依的深情。

李依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热情关心同志。至今,实验师赵学军仍记得28年前,那时他和爱人两地分居,在他的第二个孩子出世后,赵学军便把妻子和孩子接到身边,暂时借房子居住。那时候,买菜凭卡,买细粮凭本,赵学军无卡无本,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室主任李依依得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把自家的菜卡、细粮本放在赵学军手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他们全家渡过难关。

中年科技骨干英年早逝的现象使她痛心疾首。李依依担任所长后,不忘关心职工的身体健康。1994年1月1日开始,她率先在研究所实施了五天工作制。1996年,在她的提议下,在实验大楼内开设一个咖啡屋,内中附设各种运动器械,每天下午3:00~3:30对职工开放,让科研人员有一个松弛神经、互相交流和工间活动锻炼的场所。

她关心科研项目的进展,也关心研究所精神文明建设,甚至不忘家属宿舍区的卫生和美化管理,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金属所是沈阳市花园式文明单位。1996年又被沈阳市政府评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尊先进单位”

逢年过节李依依都要带领所领导班子成员与老职工开茶话会。她还把一些博士生、硕士生请到自己家里聚会,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她特别关心离退休职工,每次调整工资后,都是先给离退休的老同志先补发工资,每年两次集中报销医药费也是退休的老同志优先,离休干部则随时报销。她自己严格遵守领导于部的廉政公约。她常说:“国家拨给的经费不多,科技人员争取到经费也不容易,当领导的不能大手大脚摆阔气,能省就省点”。

她经常出差到北京办事,往往是马上买票就走,多少个周末都花在工作上。有时是晚上乘车,第二天早晨到北京下车就直奔中科院,办完事当天再坐夜车赶回来。这样奔波,年轻人都有些吃不消,李依依仍旧精力充沛。她常对工作人员说:“今天能办完的事,就不要拖到明天。明天还有明天该干的事。”

在北京一般除了会议需要外,她都住在娘家,外出办事就借个自行车。

1995年冬天的一天,她在北京骑车出去办事时,被一辆军车撞倒了,开车的小战士急忙下了车,跟随李依依的人着慌了,对战士说:“你知道撞的是谁吗?是党的十四大代表,科学院院士。”战士吓得手足无措,李依依见状,强忍疼痛对他说:“我不会有事的,你走吧。”战士走了,李依依却因锁骨骨折住进了医院。按规定她可以住高干病房,可她为了节省医疗费,坚持住普通病房。而且不让所里的人到北京去看她,免得往返开销太大。一个半月后病情刚刚稳定,她就迫不及待地回到所里工作。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开会、访问,李依依不是开完会马上赶回所里,就是转道外地办事。好多次,随行员都为她惋惜失去了一些参观美丽风景区的机会。她只有一句话:遗憾是遗憾点,但时间不能耽搁。时间,对于这位女科学家,是比黄金还珍贵的。

研究生到机场去接他们,走出候机大厅,李依依坚持自己手提行李。下了电车后,离宿舍步行还需要20分钟,留学生提议打两辆出租车,但她盘算了一下,坚持让别人上了一部出租车,她自己则跟着行车的方向步行。出租车到宿舍不久,只见她笑眯眯地大步流星在来。因为工作的需要,李依依曾先后十四次到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去开会、讲学、搞合作或参观考察,每次出国她都尽量不住宾馆,而是去留学生宿舍和所里的留学生住在一起,她

说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抽出时间和留学生谈心,交流所里的一些情况。在她的真诚感召下,一批学有成就的海外学子陆续回到所里,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光阴流转,留不住青春,留不住年华。当年的女工长现在已是依稀白发。然而,作为今天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一代杰出的科研事业的学科带头人,李依依仍然是那样精力充沛,仍然是那样热情洋溢的孜孜以求,不断探索。连前行的脚步也仍然是那样迅捷轻盈。、迎面走来时,你也许不会想到她已是花甲之人了。她也无意去留心岁月给自己留下的痕迹,因为她将自己的心献给了绵绵无限的人类文明的史册。我们相信那颗永远年轻的心,继续谱写辉煌的人生篇章。

(根据《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沈阳日报》记者张护、宁云鹏、范桂兰、傅荆林文章综合编写。)


[b]凯排啊,窝咬验牌-----by Pierre Cashon [/b]
发帖
20
精华
0
绿叶
62
小红花
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10-08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请尽量让自己的回复内容能够对别人有所帮助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