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阴人,1918年5月出生于长沙,是我国腐蚀与防护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研究所开放实验室(院外)学术委员;曾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化工防腐蚀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防腐蚀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左先生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北京市政协委员、沈阳市政协委员、兰州市政协委员。 1936年,左景伊从湖南长沙明德中学毕业,同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化学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被迫南迁,左景伊随学校先后转入长沙临时大学(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和湖南大学就读。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南迁至昆明,成立西南联大,左景伊先生未去昆明,转而考入重庆兵工专门学校大学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前身)应用化学系,准备以自己的学识报效国家。 1941年兵工大学毕业后,被分派到沪州景民政府二十三兵工厂任硫酸车间技术员,加入了抗日战争的行列。1944年,考取国民政府兵工署公费留美学习资格,先后赴美国 Chemical warfare school学习和 Edgewood Arsenal等工厂实习,1946年学成归国。 新中国成立后,左景伊先生于1950年来到北京,先后在中央工业部化工局、北京化工综合试验所、沈阳化工研究院、兰州化工机械研究所、兰州化工研究院和北京化工学院等单位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腐蚀与防护学科领域与其它许多学科一样,在国内尚是一片空白,左景伊率先开垦了这块处女地。1953年,他写出我国第一部有关腐蚀的专著《耐腐蚀的化工材料》,首次把腐蚀与防护科学系统地介绍到国内。1954年,他在沈阳化工规究院创建并主持了国内第一个腐蚀研究室,率先将国外先进的防腐蚀科学技术和材料引进到国内。1956年,在《人民日报》上著文,提出开展防腐蚀工作的重要性。1958年,他又写出我国第一部腐蚀科普读物《金属的疾病》对宣传防腐蚀工作的重要性和在我国建立防腐蚀科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受邀参加了1958年7月至8月在北京召开的“民主党派中央扩大会议”,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的接见。1982年,他再次编写出我国第一部《腐蚀数据手册》,受到生产、设计和研究部门的广泛欢迎,该手册由于巨大的工程贡献,已被收入《中国优秀科技图书要览》。 裂缝腐蚀机理是应力腐蚀研究中的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难题,不少国内外学者提出许多推测和见解,但在如此细微的裂缝中,溶液的各种化学和电化学状态是如何变化的,几乎无法测出。左景伊先生面对这个世界性难题,不畏艰难,勇闯禁区,经过反复试验、刻苦钻研,巧妙设计出裂缝模拟试验装置,正确无误地测出裂缝内各种物性参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提出了“环境破裂三阶段理论”,把应力腐蚀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他所负责的“应力腐蚀破裂机理及防止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分别于1988年5月和1993年6月获得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左景伊先生胸怀祖国,凭着一丝不苟、勇往直前的顽强拼搏精神,勇攀一个又一个高峰,在腐蚀与防护领域硕果累累。在应力腐蚀破裂理论、防腐蚀技术及缓蚀剂研究等方面成绩卓著,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论著多部,其中关于应力腐蚀破裂理论的科研成果及论文受到待业专家的高度评价,其中国际著名腐蚀权威、比利时教授pourbaix曾给予极高的评价,为我国腐蚀与防护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2001年,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成立50周年,对28名社员进行单项表彰,左先生与王选、邹承鲁、张光斗等著名科学家一起获得荣誉证书。 左景伊先生对科学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和忘我的精神,他时常对身边的同事说:“努力是向科学进军的唯一保证”。左先生所取得的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是这种精神的鲜明写照。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使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迎刃而解。他为人耿直,治学严谨,在学术研究中直言不讳,在科学面前的这种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时刻感染着周围的同事和学生,值得所有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学习。 左景伊先生家风严谨,博学多才,在文史方面亦有很深造诣。他的曾祖父是清代名将左宗棠,曾为保卫大西北、收复新疆对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左景伊先生青年时代酷爱文学,后来走上自然科学研究的道路,在繁忙之余还时常收集文史资料,撰写了多篇关于其曾祖父的文章,特别是《左宗棠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上闪光——记王震同志谈左宗棠》(光明日报,1982年)和《左宗棠传》,在国内史学界受到广泛好评。 左景伊先生于2006年8月22日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