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下,发现我的理解和楼上几位都不一样。
首先关于车间底漆问题,这是一种比较特殊膜厚控制方式,这是由它比较特殊要求造成的。
首先目的在于钢板使用前的临时保护,一般在3-6个月。表面处理一般是采用抛丸处理。车间底漆的膜厚一般在15-25um。这里要注意的是车间底漆的膜厚控制是采取的特殊的方法,采用的是钢板经抛丸流水线除锈后,在涂装前,于其正反两面用胶带贴上光滑的钢质检验板70mmx300mm x 1 mm,使检验板与钢板同时被喷涂车间底漆,干燥后作漆膜厚度测定。
抛丸处理简单来说就是往钢板上打无数个圆坑。比如打上20um的车间底漆之后,由于油漆有流平性及快干性,那么坑高点膜厚就会低于20um,低点就会高于20um。我们测膜厚一般都是测的高点处的膜厚,也就是20um的车间底漆我们所测膜厚会低于20um,所以车间底漆的膜厚一般是不能用普通的测量方法进行测试的。可能你会说膜厚低于20um,甚至连粗糙度的坑都填不满,但由于是抛丸,其坑点为圆坑所以其表面还是会有一层油漆的,其车间底漆表面状跟钢板粗糙表面一致,而且车间底漆本身就是临时保护,而且含锌的话锌还能起到阴极保护作用。
而由于钢板加工性等的要求,所以车间底漆必须要薄。含锌车间底漆一般保护时间为6个月,膜厚15-20。不含锌一般保护时间为3个月,膜厚20-25。
那么回到二次表面处理。
二次表面处理可以是冲砂,也可以是喷丸,或者是二者结合。处理得到的是极不规则的尖坑、圆坑、较规则的尖坑。二次表面处理后的涂装一般是为了长期保护作用。同样由于流平性,油漆会填充上这些坑,同时其涂层表面为填完坑之后流平的平面。其膜厚控制方法跟车间底漆不同,是采用的普通直接测量法,也就是喷涂完钢板流平并干燥后直接测量,其测量值为高点的膜厚,所以其实际膜厚会比测量膜厚要高,所以一般第一度底漆的油漆用量会比正常要大。
而所谓死体积,指的是油漆流平填充完坑之后,里面存在着一些不法完全填充的部分,跟冲砂磨料形状,或者说是粗糙度坑点形状有关,也就是形状越大、越不规则,其死体积就越多,此外还跟油漆的性能有关,如粘度。但是死体积跟楼主所说的膜厚应该没什么关系。
自己花了个示意图。这只是我个人认知,可能也有不对的地方,还望指教。
[ 此帖被嘟嘟向前冲在2012-01-17 20:4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