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问题:
1.目前研究管道腐蚀,管道只是普通热交换器的铝管,管里是温度在80度左右的热水,流速大约1m/s,目前的实验结果是,
电源与铝结合的部位,总是会有孔蚀发生,查了胡士信的阴极保护手册里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就是说连接处得不到保护,但原因是什么想不明白,请教高人指点。
2.关于阴阳极间距离:目前通过调节阴阳极间距离,可以使保护电流的分布更均匀,但目前的数据大多都是埋地管道,距离都是60-100米,我研究的是热交换器,根本不可能使阴阳间距达到60米以上。所以我想知道阴阳极间的距离选取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请高人指点。
另外感谢本论坛总版主和阴极保护的坛主,没有你们这贴子就沉了。我想说的是,搞腐蚀的人很多,腐蚀的影响因素太多,很难能得到系统的结论,往往研究的课题相同,但环境有所差异,就到导致很多不同的问题产生,所以我真心希望这个论坛会火起来,让研究腐蚀的人都能参与进来,这样大家都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真心感谢这个论坛!!
--------------------------------------------------------------------------------------------------------------------------------------本人现在在做纯铝的阴极保护,腐蚀环境是80度的热水,水中含有少量的盐和硫酸铜,根据腐蚀电位(-1.1V)可以容易找到保护电流,大约是70mA/m2,但是发现一个问题,比方说,前期根据腐蚀电位寻找合适的保护电流时,初期电流值都比较大,能达到1000mA/m2,后期随着时间延长,电流逐渐减小,最后能降到上面提到的70mA/m2左右。但是有的时间前期根据腐蚀电位找保护电流的时候,初期的电流值不是很大,可能500mA/m2~600mA/m2左右,而最终得到的稳定的保护电流就比较大,可能是300~150mA/m2这个区间里。所以我觉得阴极保护的初期,施加电流的大小与后期稳定电流的大小有关系吧?初期的电流越大,后期稳定的电流就越小,也就是说,初期大电流的情况下,纯铝表面会发生变化(应该是成膜的过程,膜的质量与后期的稳定电流大小有关,我个人认为的),所以后期的电流会很小;如果初期的电流不是很大(也就是说膜的质量一般,疏松多孔),则后期阴极保护的时候就需要比较大的电流。
我想知道我这种想法对吗?另外,如果对的话,初期的大电流处理后,钝表面的膜达到什么程度算是比较好,也就是说后期可以以较小的电流输出,就可以使铝得到完全的保护。
还有一个问题,根据腐蚀电位来调节保护电流的时候,刚开始铝的腐蚀电位可以控制在-1.1V左右,可是一般10小时之后,腐蚀电位会突变,达到-2.1V左右,甚至更小-3.V以上,即使这个时间降低电流输出,腐蚀电位也无法回到正常 的-1.1V左右,这个问题一直在试验中出现,不明白是什么道理,请教高人指点。
[ 此帖被83767115在2011-09-30 14:1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