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控制工程网 日期:2010-08-27
自5月底11部委联合发布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起,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就派出专人在全国调研再制造产业情况。什么是再制造,它为何受追捧,如何实现再制造?
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一车间内,一些废旧的汽轮机零件堆放在角落。一个汽轮机叶片被工人移到加工机器旁,只听机器声隆隆作响,这个原本较小的叶片突然长大了一般,摇身变成新的、有更大额定功率的产品。
这种魔术般的工艺有一个专业名称:再制造。它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外延,因为这正是目前业界争论的焦点;但是,这一理念是被业界接受的,即再制造是对废旧产品进行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一种产业化应用技术,是一种节能环保技术。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确立首批35家机电设备再制造试点企业,再制造立刻从默默无闻变得尽人皆知。但对它的理解,对它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仍需业界不断探索。
受欢迎的再制造
如今,再制造与几年前的风电一样,既获得国家的鼓励,又受到企业的追捧。原因很简单:再制造既符合国家有关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的政策,又符合企业追求利润的诉求。
业界普遍接受的再制造的涵义为:以废旧产品性能提升为目标,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对废旧产品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
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具有良好的节能节材效果,可以显著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根据国外企业的再制造经验,再制造的成本通常只有新品的50%,而再制造与新产品生产相比,可实现节能60%,节材7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污染物排放量可降低80%以上。
“再制造后的产品质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有些还超过新品,而且再制造过程是节能、节材、环保的,这些是再制造技术的重要特征。”中国工程院院士、装备再制造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滨士表示。
再制造契合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的目标,受到国家鼓励实属必然。此外,与其他会导致企业增加成本的节能降耗措施不同,再制造还能为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利润,这导致设备制造企业对再制造趋之若鹜。
哈尔滨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是首批再制造试点企业之一,皮洪星副总经理算过一笔账,按照企业年再制造5000辆车计算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与新造产品相比,每年可减少冶炼和加工10万吨钢材,折合成资金相当于17.5亿元。
装备再制造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役龄10年以上的机床超过200万台,80%的在役工程机械超过保质期,如果上述产品全部进行再制造,那么再制造产业的潜在价值将以万亿元来计。
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雅武说,即便仅以发电设备计算,目前,国内未改造的各类型机组至少90台以上,预计再制造合同金额50亿元;国外苏联产各型号机组至少500台以上,再制造合同金额预计200亿元人民币以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突出,这就是再制造无可抵挡的魅力所在。
热情与认知的差距
不过,企业的热情与目标的实现仍有一些距离。
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同样是首批再制造试点企业之一。根据该公司提供的资料,早在20年前开始开展汽轮机改造业务。但是,记者在向企业相关人员询问再制造方面情况时,他们却对此并不十分清楚。
事实上,国家相关部委组成的调研组在深入国内多家企业时,也发现类似情况。不少企业虽然已经开展再制造业务,但对再制造的理解仍不够深入。
田中机电董事长高国强认为,再制造不仅仅是对旧产品简单的回收和利用,而是依托一定的科技手段,对原有产品进行再生、制造及技术升级改造,使得原有产品的功能和价值得到提升。“再制造的核心实际是再创造,为用户提供再生新产品、新功能、新服务、新价值。”
想要实现再制造的“再创造”并不容易,企业既需要解决相关技术问题,又需要提高成本控制能力。
再制造的关键一点,是利用原机器上仍然可有效利用的配套件。例如,将一些耐磨损、并未老化的配套件,经过润滑、打磨、喷涂等程序后重新安装到机器上。在这个过程中,旧配套件不但需要配套新机器,还要能提升其性能,这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因此,再制造首先考验的不是主机企业,而是配套件企业。再制造对配套件的要求也明显高于新机:在维持了新机的生命周期之后,要继续维持一台再制造机器的生命周期。这对于配套件的耐磨损程度和耐腐蚀能力等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制造零部件正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软肋。
对于开展再制造业务的主体企业,如何修复已经遭受磨损的配套件也是一个难题。由于修复工作的不确定性,再制造产品往往非常依赖人工,最终产品是否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如何确保再制造真正实现批量化生产,是企业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目前,如何评估原有配套件的剩余寿命仍是一个国际性难题,也尚未有机构对再制造的工程机械产品确立严格的标准限制。有关专家认为,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从政策层面和技术上对再制造产业予以高度重视,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
专家建议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要推进中国特色的再制造产业模式的完善和规范,就要从设计、使用、再利用各个环节鼓励再制造;鼓励将成熟的先进再制造技术应用到新品生产中,以推动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竞争力;支持有关再制造技术标准的确立、设立再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生产线、设立再制造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