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20年,焊接技术已经可实现安全可靠的焊接连接,从而可铺设连续焊接成的长输管道,由此实际上已没有什么能阻碍阴极保护技术在长输管道上广泛应用了。1928年,被后人称为美国阴极保护之父的库恩(Robert J. kuhn)在新奥尔良一条长输天然气管线上安装了第一台阴极保护整流器,由此开始了管道阴极保护的实际应用。他通过试验发现,保护电位为-0.85V(相对于饱和的铜/硫酸铜参比电极)足以防止任何类型的腐蚀。同年,库恩在美国国家标准局华盛顿防腐蚀大会上报告了这一重要的作为阴极保护判据的数据。现代阴极保护技术一般都遵循这一判据。库恩的报告作为一项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而致力于讨论由于形成电化学电池而产生的腐蚀,其中包括对一种阴极保护方法的描述,即用整流器产生保护电流实现阴极保护以阻止腐蚀。此外,库恩还写到,“这种方法不是专门地仅仅用于阻止土壤腐蚀,而且也可用于通过电子排流消除由于有轨电车杂散电流引起的管道电解腐蚀”。他的试验得出结果,为了把管道电位降低到不再产生腐蚀穿孔,平均保护电流密度10~20mA/m
2就够了。在库恩的指导下,1931年在德克萨斯州德休斯顿,1934年在田纳西州德孟菲斯附近又安装了一些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站。
1970年德国煤气与供水工程师协会为纪念库恩在阴极保护技术发展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德国阴极保护专业协会资助下特别颁授了铸有库恩头像和著名的-850mV字样的金质纪念章。
在新奥尔良,用于天然气管道阴极保护的第一个阳极床是采用5m长,水平埋置的铸铁管子,后来也有用废钢轨的。在新奥尔良城区由于缺乏合适的埋设阳极床的位置,加之也为了避免对周围其他管道产生干扰影响,库恩提出采用深井阳极,至1952年深井阳极已可达到90m深。这是阴极保护技术的又一重要发展。
在20世纪30~50年代期间,比利时,前苏联,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也先后对埋地管线采用了阴极保护技术。在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仅有300km埋地管线施加了阴极保护(其中外加电流保护120km),而到1970年已达640000km,迄今几乎所有输送危险物料的埋地管线都已施加了阴极保护。近些年来,国际上阴极保护的进展主要是技术发展和工程应用方面。阴极保护设备,材料和配套装置等日臻完善,监测,监控技术和管理系统更加先进,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相应地各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阴极保护规范和标准。
我国的阴极保护技术研究和应用始于1958年,上海船舶科学研究所率先在一艘钢壳船上安装锌合金牺牲阳极。继之,上海材料研究所也开展了锌系牺牲阳极研究。同年,我国一些单位也开展了对埋地油气管道采用阴极保护的试验。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油田开始在埋地管道上安装牺牲阳极保护系统,同时一些科研院校,高校和企业开展了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自70年代以来,我国的阴极保护技术发展很快,开发了许多实用的阴极保护材料,设备和配套装置,相应的检测,监控技术和管理系统也尽可能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还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和规范。可以说,我国阴极保护技术和工程应用在许多方面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阴极保护技术的发展可简述为:
1834年,法拉第→阴极保护原理奠定基础;1890年,爱迪生→提出强制电流保护船舶;1902年,柯恩→实现了爱迪生的设想;1905年,美国用于锅炉保护;1906年,德国建立第一个阴极保护厂;1913年,命名为电化学保护;1924年,地下管网阴极保护。 阴极保护技术发展简史 阴极保护技术发展简史.rar (9 K) 下载次数:0